我市2014年实施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”计划以来,全市累计完成投资5.44亿元,完成投资比138.75 %;累计开工面积为25.9万平方米,开工比113.55 %;累计竣工面积为24.66万平方米,竣工比108.00%;累计设备采购资金7109.50万元,完成采购资金比114.63 %。有效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,规范了 “一师一校”建设。
实现县域内均衡发展。全市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,是全省继成都之后第二个全域通过的市州。全市中小学校大班额现象有效控制,全面消除了66人以上超大班额。
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提升。我市义务教育学校“20条底线要求”全面达标,无D级危房,教学设备满足需求,教学用房室内照明设施完善,采光良好。实现1人1桌1椅,教室内均配置黑板或多媒体。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设备完善,具备开展体育活动条件。
生活设施大幅改善。寄宿床位实现1人1铺,中心校及以上均安装水冲式厕所,按1:3比例设置男女蹲位。寄宿制学校开水供应设备配备率达100%,实现以太阳能为主的淋浴设施全覆盖。各校均修建了围墙或围栏,校园内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,宿舍、教室、食堂等重要部位均安装消防和应急照明设备。
教学点软硬件不断优化。2014年以来共新建教学点校舍和体育场地18680平方米,校舍、体育场地建设均达到办学标准。均优先考虑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教学点教师需求,2015年以来共建设402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。
教育信息化有序推进。我市农村学校基本都配备多媒体教室,实现 “班班通”。硬件配备生机比达到办学标准,小学生机比达到16:1,初中生机比达到12:1。大多数农村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,基本做到“一师一空间”、“一生一空间”,为规模化应用教育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。